7月16日下午,上海健康医学院北苑1号楼108会议室座无虚席,隆重举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研讨会”。来自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兄弟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前沿问题、方法路径、制度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金东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绪明,副院长曹月柱,副书记于杨,副院长江先锋(挂职),副院长付卓婧(挂职)、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孙玉良及全体思政课教师出席会议。
研讨会首先由付卓婧和罗会德两位老师从思政课案例素材开发、案例文本编写和案例教学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主题为“一老一小”眼健康、乡村治理“三会三话”案例教学展示,与会专家对我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工作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交流发言阶段,与会专家围绕开展新时代思政课案例教学的重大意义、思政课案例的本质内涵以及开展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方法路径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指出,思政课案例必须突出思想性、政治性、引领性,从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发展逻辑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内在规定性。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聚焦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建设的基本原则,强调思政课案例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理论、原理性贡献深度耦合,建立“一课一品、一院一库”。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教授分享了“三明医改经验”的社会调研,提出通过“调研-案例-金课-名片”的工作闭环打造“带着泥土味”的思政课案例。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德平教授从建构主义与情境认知理论出发,提出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以“编剧-导演-演员”多重身份角色开展案例教学,并提出注重思政课案例教学成果的积极转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永章教授强调“课程化”是推进案例教学的关键,他提出思政课案例开发的“前置预热-情境建构-深度研讨-理论升华-实践延伸”五个工作流程。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史玉副教授结合“中美贸易摩擦”案例,阐述了通过“问题链串联”实现“知识-共识-能力”共生共享的案例教学方法。上海健康医学院孙玉良教授提出,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案例开发要注重情境真实、问题导向、主体参与、理论确认、结论开放的建设标准,建议通过模拟临床决策、案例辩论、现场体验让案例“活起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史竞艳老师结合赴延安国情研修的亲身体验,她认为通过思政课教师国情研修与案例库建设一体化推进,是破解现实难题、提升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有效途径,可有效实现用“脚”丈量国情、用“眼”发现素材、用“脑”凝练案例、用“笔”撰写调研成果的有机统一。
胡绪明院长在会议总结时指出,深入开展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打造理实融合的思政课案例教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他指出,有效开展思政课案例教学,要立足新时代伟大成就、蕴含哲理学理道理、承载主流价值,做到“以案喻理”、“以案释理”;通过深入一体化开展思政课教师国情研修和案例教学,实现“集体备课,一线调研,案例产出”闭环任务,让思政课教学“冒热气、接地气、有灵气”,努力打造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付卓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