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中国卫生健康治理:经验、挑战与展望” 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11-25浏览次数:14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引领健康中国建设,2025年11月22日,由上海健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式现代化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卫生健康政策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卫生健康治理:经验、挑战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北苑500报告厅成功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东医院、周浦医院、徐汇区卫生事业管理发展中心等多所高校、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卫生健康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未来。研讨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绪明教授主持。

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兆伟出席会议并致辞。李兆伟在致辞中指出,2025年是上海健康医学院本科办学十周年,学校坚持“全健康、国际化、应用型”的发展思路,形成“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医保结合”办学特色,践行担当健康城市不可或缺的基层健康守护者、行业进步推动者、健康治理支撑者。马克思主义学院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紧扣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导向,近年来连续举办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形成了一批富有建设性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希望本次研讨会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治理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中国共产党卫生健康政策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罗会德教授主持主旨发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学明教授围绕健康中国的战略定位,提出应将“共同健康”与“共同富裕”一起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前行的“两个轮子”,把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整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把改变生活方式作为创建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把健康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华东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振荣从医院基本情况、总体规划布局、安全管理、效益管理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后勤助力华东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运行实践。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曹月柱教授主持会议发言的第一阶段。上海社会科学院赵司空研究员对马克思主义的健康观作了系统深入解读,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的重要论述对当前健康治理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平教授认为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引导现代人回归自然、回归本心提供了思想启迪。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王红曼副教授阐释了精神卫生与健康中国之间的逻辑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陈祥勤研究员认为,健康中国建设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坚持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党委书记王瑾主持会议发言的第二阶段。徐汇区卫生事业管理发展中心副主任顾文钦分析了当前社会健康管理的挑战与机遇,提出要构建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德平教授认为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应加强体育科普、推行全民健身、发展体卫融合,将运动促进健康上升到公共服务层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奇峰副教授聚焦身心关系视域下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中国语境下的“身心一体”与本土自主知识构建命题。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喻包庆副教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亚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危害,提出了构建健康优先的综合治理策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院薛俊强教授认为,恩格斯晚年的哲学思想特别是自然辩证法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问题的思考,对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自由发言阶段,与会专家们就马克思恩格斯卫生健康思想的理论内涵、健康城市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绪明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研讨会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健康思想、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治理等议题展开的交流讨论和学术对话,在思想碰撞中拓展了学术视野,在交流对话中凝结了思想智慧,对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重要论述所蕴含的学理、哲理、道理具有重要地推动作用,对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思政课建设同步推进具有宝贵的方法论意义。上海健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凝练“马克思主义+健康”学科特色,探索思政共性与医学特性相结合,打造“医学思政”思政课教学模式,全面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和学科建设工作提质、增效、显色。(马克思主义学院)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